考古發掘中的諸多重要考古現象
在考古發掘中,我們若是在文化層中有發現過去人類活動後所留下的重要考古現象,就必須要仔細小心的進行發掘與處理,因為這些現象能考古學者理解當時的人群生活與食衣住行狀態。
重要考古現象可分為以下幾種:「火塘」、「灰坑」、「貝塚」、「柱洞」、「墓葬」。
火塘(Hearth)
過去人群生活時的用火之處,在長久使用火煮食、燒製陶器、又或者焚燒物品後(食物殘渣或廢棄物),就會逐漸產生黑土或是黑碳的堆積,其中黑碳可以幫助考古學者進行定年。而原住民的石板屋舊社遺址,往往在家屋內部有使用火塘進行煮食的區域,故也會留下火塘堆積的痕跡。
大叔以前去原住民舊社遺址協助發掘火塘時的拍攝照片
灰坑(Trash Pit / Ash pit)
灰坑就是垃圾坑,過去的人群跟現在的人群一樣,會將垃圾集中,從家屋丟棄至外面,又因為需要空間容納大量垃圾,往往就是挖一個坑集中丟棄,也因此灰坑在發掘時,大多在探坑的剖面上,大多呈現碗狀的凹洞形式,然後也因為丟棄了各式各樣的遺留物(燒製失敗的陶片、打製失敗的石器、食物殘渣、排泄物等...應有盡有),富含有機質,土色也會比周遭土壤深得許多。
大叔以前發掘時所拍攝的灰坑剖面照片
貝塚(Shell Midden)
過去人群集中丟棄貝殼的地方(可能是食用完的貝殼,也有可能是製造後所廢棄的貝殼)。
大叔前往北海道發掘時所拍攝的貝塚照片
墓葬(Burial)
過去人群死去後被埋葬的地點,考古學者可以從墓葬的人骨本身來理解該人骨的性別、年齡、病理狀況,而埋葬時的姿勢,使用的葬具、陪葬品都能可做為考古學者理解其史前文化傳統的來源。
大叔前往北海道發掘時所拍攝的墓葬照片
柱洞(Posthole)
柱洞是過去的建築房舍地基打在土中的樁。史前時期除石材和泥磚外,也常用以植物性材料(木頭、竹子、樹枝、茅草)作為木樁。當植物性材料所建造的建築房舍腐壞或是拆除後,僅留存下柱洞的殘留痕跡並埋藏在地層當中。柱洞在考古遺址發掘現場,常以成排或成群的形式出現,就如同鹿兒島指宿市考古博物館影片展示的那般,一個柱洞被標示為一個pit,並直排成10多個pits,植物性材料的木樁在建物毀壞後,常就地腐爛,造成柱洞的土色較深、土質較疏鬆,故柱洞可藉由土質土色來加以判斷。另外博物館發掘柱洞的工具,竟然是小湯匙和湯杓,真的很可愛,但也代表著只要工具好用,湯匙都能成為最厲害的發掘工具。
參考資料1:icloud.nmp.gov.tw/Libra…
參考資料2:icloud.nmp.gov.tw/Li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