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考古學名詞:文化層、地層、遺址形成過程、二次堆積、生活面
考古學裡基礎的「文化層」定義,其實在網路上有著很明確的解釋,也甚至有大家很常見的圖說。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教材的網站「翰林雲端學院」的文化層解釋:
「指的是有人類活動遺跡或遺留物的地層,可藉由地層的深淺或地層中的物質,判斷其年代先後順序。」
而「維基百科」的文化層解釋:
「文化層是一個考古術語,指在古代遺址中,因為人類活動而遺留下的遺物,遺蹟和其他事物形成的堆積層」。
但這些定義其實對大叔來說,感覺就跟背課本沒有兩樣,其實這些定義後面需要更多文化層如何形成的補充資訊才行。
深入了解「文化層」的定義
首先,文化層(Cultural Layer) 其實是考古學從地質學所延伸出來的概念,而「地層」的概念,也代表著考古學對於時間先後順序判斷的最基礎概念。基本上,地層在地質學的概念中,可辨識出不同層位的土壤或是岩石內涵物,代表著是在不同自然作用力的堆積過程中所形成的層位,而堆積過程基本上是穩定緩慢的過程,也因此通常較早形成的地層(或稱舊地層),就會在層位堆疊現象的下方,而較晚形成的地層(或稱新地層),就會在層位堆疊現象的上方。那想當然爾,「文化層」就是自然作用力外,又多加入了人為活動的作用力(比如說人群活動後所遺棄的器物,又或是廢棄後所遺留下的遺跡),而包含著這些遺留物或遺跡的層位,就是文化層。
遺址形成過程與二次堆積的真相
但換個方向想,人類的行為跟自然作用力往往是相互影響的狀況,例如:
人群進行水稻耕種或是刀耕火種的行為,都會使文化層的土壤因有機質較多而呈現地層堆積顏色較黑較深的狀況。
人群將遺留物丟到河邊,並受到河流沖積作用的影響,使文化層的層位堆積範圍有所延伸
人群會將廢棄物集中,帶到聚落邊緣挖坑掩埋,使得文化層中的遺留物堆積狀況有所差異
這些各式各樣人為和自然作用力交互影響,最終形成某距離範圍當中的地層堆積存在著文化層層位的考古遺址,此過程我們便稱為「遺址形成過程」(Site Formation Process)。遺址形成過程如此的複雜,我們若是光看很多文化層說明所繪製的圖,就會產生某種錯覺:「只要有發現遺留物的地方,都是人群生活留下這些遺留物的第一現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有時候我們在文化層發現遺留物的地方,往往是已受到各種自然或人為作用力的影響下,轉了好幾手的第二或是第三現場,並非人群留下這些遺留物的第一現場(或稱案發現場),這種狀況我們在考古學術上的稱呼便叫做「二次堆積」。
理解生活面:尋找史前人群的第一現場
考古學者在文化層堆積中所尋找的案發現場,稱為「生活面」,也就是史前人群生活後並在此留下遺留物的第一現場,通常都會是屋舍的地板、要不就是作坊的地板、要不就是捕獲到獵物並進行立即處理的第一營地等...。
總而言之,大叔考古名詞解釋要跟大家說的事情是,我們要以動態的觀點來看這些名詞解釋,不能死背,不然很容易在考古發掘現場發生誤判地層堆積的情形發生。
參考資料:
翰林雲端學院文化層定義:ehanlin.com.tw/app/k…
維基的文化層定義:zh.wikipedia.org/zh-tw…
維基的地層定義:zh.wikipedia.org/zh-tw…
臺灣史前文化雲的二次堆積定義:icloud.nmp.gov.tw/Libra…
文化層的圖片來源:ebook.csjhs.tp.edu.tw/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