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現場的管理人員-記錄員
若說發掘工人是考古發掘團隊的雙手,那麼記錄員便可視為團隊的「雙眼」,在田野現場中發揮關鍵作用,觀察、判斷並即時協助推進整體發掘進程。
考古紀錄員是什麼?
在臺灣考古學術與業界領域中,記錄員常被統稱為「助理」。若工作範圍限於考古現場紀錄、攝影、現象與界牆圖繪製、以及出土標本的收納與裝袋,則多被稱作「田野助理」;若進一步涉入標本整理、報告撰寫、以及團隊行政與研究計畫運作,則會以「研究助理」或「計畫助理」稱之。在崇古文資,我們傾向以「記錄員」指稱前者,強調其在現場紀錄的專業角色,並以「專案經理」形容後者,凸顯其參與研究整合與組織管理的性質。
考古記錄員的核心技能:判讀層位、即時指揮
在考古田野現場中,一個常見的2x2公尺發掘坑位,通常每10公分深度劃分為一層。每發掘一層後,需立即繪製平面圖、拍攝影像,完成層位紀錄作業。此階段由兩名發掘工人負責實際開挖,而記錄員則負責整體紀錄與現場指令的發布,確保發掘方向正確、步調一致。
記錄員必須具備對土質、土色、內含物的觀察與判斷能力。例如,當坑位已發掘至30公分深度時,通常是指挖了三層,已記錄了四次,拍攝了地表照、10公分、20公分、30公分等坑位深度照片;但此時是否進入史前文化層?是否仍處於近代擾動層?這些判斷將直接影響是否要更換發掘工具、調整發掘方式,甚至暫停作業以進行更詳盡的紀錄與分析。
若仍處於現代層位,記錄員可指示使用大型工具加快發掘速度;但若已進入文化層,則須改用較小型的工具,並提醒工人加強操作的細緻度。若遇有重要出土遺物或特殊現象,記錄員需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包括立即指示發掘工人發掘哪些範圍要特別仔細小心、要求工人暫停、通報現場發掘現場常駐考古人員,並迅速完成影像拍攝與初步紀錄,為後續處理提供關鍵資訊。
在坑位發掘完成後,記錄員需協助指揮工人整理四面坑壁,拍攝界牆照,並繪製界牆圖,確保每個發掘單位皆有完整的考古紀錄,才算完成整個坑的發掘。
專業背景與現場經驗的結合
作為稱職的記錄員,應具備基礎考古學素養,能辨識各類遺物型態與文化層堆積;同時亦須理解地質學相關知識,以觀察土層變化。然而,實務上往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許多理論知識唯有親臨發掘現場方能真正理解與運用。因此,我們認為,除了專業訓練外,良好的人格特質亦是成為記錄員不可或缺的條件。
考古紀錄員必備的人格特質
一、積極溝通
洞察力是基礎,而積極溝通是最必要的事情。發發掘工人可能因經驗不足或疏忽而未察覺土質變化,但記錄員卻沒有忽略的空間。若重要現象因記錄不全而遺失,記錄員將難辭其咎。因此,在遇有可疑層位或異常狀況時,主動通知發掘現場常駐考古人員、即時指示工人停止作業,都是記錄員應有的職責展現。
二、細心謹慎與流程優化的能力
在考古田野發掘現場,一位記錄員通常不會只需紀錄一個坑位,有時甚至同時負責多達四個發掘坑位,相對地也需管理最多八位工人。在這樣高強度的作業情境中,記錄員若能嚴謹地制訂好記錄的流程,細心地下達各坑位中工人的指令,並有餘裕完成土質土色觀察與紀錄整合,就能大幅提升作業效率,也有助於獲得工人的信賴與配合,成為現場的核心協調者。
誠然,記錄員的工作並不輕鬆,初期需大量吸收現場知識與實作技巧。但若具備學習熱忱與投入態度,通常在一至兩個月內便可熟悉流程,勝任工作。記錄員最令人興奮的時刻,莫過於第一時間親手紀錄珍貴的遺物與文化現象,將歷史的重要瞬間保留於影像與文字中,這份使命感與成就感,是每位考古人心中無可取代的經驗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