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要現象如何處理?從現場發現到系統性發掘的實踐

處理考古現象的第一步:辨識與界定範圍

在考古田野發掘的過程中,當我們於探坑的平面層發現某區域土質或土色明顯異於周圍(例如顏色轉為深褐、黑色,質地變得鬆軟,土壤性質由黏性轉為砂質,或該區域突現大量出土遺物),即可能代表出現了考古學上所稱的「現象」(Feature)。

面對這類潛在的重要現象,首要工作並非貿然向下開挖以探查底部,而是確實界定其橫向範圍。由於多數重要現象呈現碗型凹陷的形態,若直接深挖,可能因操作空間受限導致範圍越挖越小,最終形成難以處理的深凹坑,不僅紀錄不全,更易破壞遺物與沉積結構。因此,正確處理的首要原則,是先由平面辨識輪廓,再決定適當分區與處理策略

實例解析:以臺中南勢坑遺址灰坑為例的考古現象處理流程

在考古發掘現場的田野作業中,整個遺址常被規劃為方格網狀系統,每格2x2公尺,藉此劃分發掘區域並進行科學紀錄。以下以臺中市南勢坑遺址出土之灰坑現象為例,說明其處理過程。

如下圖所示,此灰坑現象(F2)橫跨三個方格坑位(P2、P5、P9)。當灰坑的開口範圍在平面圖中被確認後,我們通常會選擇先從中間的P5坑位進行發掘。發掘過程中,記錄員需完整紀錄所有出土遺物的位置與深度,並將土壤進行過篩或採樣以供日後分析。當P5坑內的灰坑處理完成後,P5東牆與南牆的剖面,即分別成為P2與P9坑的界牆,保留了該現象的橫切資訊。

待P5灰坑剖面完成記錄與繪圖後,方再進一步處理P2與P9坑內所涵蓋的部分,如此依照分區、分坑、分層原則循序進行,可最大程度保留考古現象所蘊含的文化資訊與堆積脈絡。

臺中南勢坑遺址灰坑方格圖
台中南勢坑遺址灰坑現象界牆圖
台中南勢坑遺址灰坑現象坑面圖

考古現象處理的挑戰、累積與成就

若考古現象需進行更精細的紀錄處理,例如高解析度的3D掃描、微量樣本採集、沉積層重建等工作,則需由發掘現場的常駐考古人員進行前期規劃,並安排記錄員與發掘工人依照指示執行,必要時亦會邀請特定研究人員進駐現場協作。如此一來,整體作業流程即可兼顧田野效率與科學精度。

值得注意的是,若所出土者為大型遺構(如建築基礎)或人類墓葬等結構性遺留,發掘方式將採取相反策略:先行挖掘周圍土層以露出結構輪廓,再進行本體的揭露與紀錄,確保其完整性與保存度。故此,考古學者在處理不同類型現象時,須依其特性採取相應的發掘與保存方法,展現靈活而有系統的專業操作。

從辛勞中累積價值:精細發掘的醍醐味

不可否認,處理重要考古現象從來不是件簡單任務。每一次發掘都需仰賴系統規劃、細緻操作與高度協作,往往歷時數週甚至數月。然而,正是在這樣緩慢而精密的過程中,我們得以逐步還原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社會文化與環境互動。一個遺址的考古價值,也正是在每一處現象被妥善發掘、紀錄與詮釋後,方能被完整保存與傳遞。

正因如此,雖然考古發掘對體力與心力皆是極大考驗,但能在第一線見證與參與歷史的重構,所獲得的成就與感動,也正是每一位考古人員持續投入其中的動力所在。

*參考資料:劉克竑 2023 《臺中市沙鹿區南勢坑遺址》臺中市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82-84。

Previous
Previous

考古發掘中的諸多重要考古現象

Next
Next

考古發掘現場的基礎人員-發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