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現場的基礎人員-發掘工
在考古田野發掘現場,會因為發掘規模差異、團隊人員的多寡、發掘的策略與目的而有著不同職責的人群區分,但基本上有三類職責的人員為必要的存在:發掘工、紀錄員、發掘現場常駐考古人員。
考古發掘工是什麼?
發掘工的職責就是發掘,雖然很像是廢話,但發掘工可說是整個考古發掘現場的基底,提供基本的發掘速度量能——畢竟有時要發掘到有遺物分佈的層位深度前,還需要下挖約1-2公尺才行,而若有一定數量的發掘工,多少也能使這個下挖1-2公尺的吃力過程快一點過去。 通常一個2x2公尺的正方形發掘坑位,是以一個紀錄員搭配兩個發掘工的組合進行發掘,發掘工需聽從紀錄員的指令進行發掘,並協助紀錄員進行紀錄。
聽起來發掘工的工作似乎沒什麼,不就是挖嗎?只要體力好、力氣大,能拿大鏟子挖不就好了嗎?但事情絕對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考古發掘工的必備特質
發掘工雖然人人都能當,但需要以下的特質:
洞察力:發掘工是第一時間面對著眼前地層的人,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在第一時間觀察到一些發掘過程中的土質土色變化、出土物,並且主動通知紀錄員,做到細心觀察這點,就已滿足稱職的發掘工的一半了。大叔有太多經驗遇到發掘工一直抱怨沒有挖到東西,然後手就一直把遺物挖出坑外的狀況。
主動積極溝通:發掘時有發現到任何變化,能主動通知記錄員也是必要的特質,同時也是一種團隊精神的展現。
正直謹慎:發掘坑位時,需要很準確且精準地減少發掘深度的誤差,向下發掘時也要讓坑位一直維持在2x2公尺的形狀,同樣不能誤差太大,所以發掘工需要有很謹慎的特質,也要很正直地持續要求坑位的形狀完整不歪斜。 基本上,有以上的特質,才能當個好的發掘工。不然一個坑怎麼發掘都是歪的,怎麼發掘都不會看到遺物,甚至還會破壞到遺物,在案場也會成為頭痛人物 。
考古發掘工的特殊職場文化
發掘工也有著一些特殊的職場文化。由於發掘往往都是一段期間的需求(當然發掘計畫時間長,可以到3-5年,但短的話,甚至只有幾個月),又經常是以按日計酬的不穩定流動收入,如何讓自己能夠一直有案場的工可以做,是重要的考量。
發掘工基本上都會有個帶頭人,這個帶頭人通常都是在考古田野現場經驗非常豐富的大叔或阿姨,不僅熟知現場運作,搭棚、看地層、發掘手法、繪圖紀錄樣樣精通,甚至比一般現場紀錄員和現場常駐考古人員還要厲害。而這些大叔和阿姨就會負責召集人手,透過自身的關係網絡,帶領眾人進駐到考古田野發掘現場。
也因此往往發掘工會有著幫派的分群,比如你從新竹來,可能就會叫做新竹幫,而發掘案件較多的臺南,反而不會被統稱為臺南幫,而是依照你做過的案場來劃分派系,比如常在學術單位接的案場中做事的發掘工,就會自稱為細緻發掘派,有別於其他沒有在學術單位接的案場中做事的發掘工,又或者是自己的案場常常都是屬於某位老師的計畫,也會被加以歸類為某老師的派別。
這種不服輸,誰也看不起誰的比較心,任何職場都難免會有,分群也是理所當然。但對記錄員和現場常駐考古人員來說,如何跟使這些發掘工信服和互動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考古發掘工怎麼帶?從信任到合作的現場考驗
記錄員和現場常駐考古人員的表現沒辦法使發掘工的帶頭人信服,那就有一票人不會好好認真工作了。有的會假裝看不懂遺留物,看不懂發掘層位,藉故聽聽你是否有著基礎的現場發掘專業;有的一直抱怨工具不好用,要你趕快想辦法更換工具,就是想看看你是否有著能夠快速進行調整的能力;有的會不斷提一大堆希望你改進的意見,合理和不合理的都有,其實就是想要看看你是不是很好說話,是否好掌控。
在這麼多變的狀況下,記錄員和現場常駐考古人員其實並不是一個好做的工作,要維持自己的原則性,又要能夠適度放出福利,增加可協商配合的空間給案場的所有人,只能說考古雖然目標是在發掘過去的遺留物,但最終我們要花最多功夫面對的,仍舊是考古田野發掘現場的人我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