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捷運像在開盲盒?「重大營建工程」的5個考古文資議題
您是否曾留意到,市中心某些大型建案或捷運工程,在施工期間會出現工期延宕或暫時停工的情形,圍籬一圍便是數月甚至數年?這背後的原因,往往並非單純的工程技術或預算問題,而可能是一場現代開發與沉睡於地底數百、數千年歷史的相遇。
發掘現場常駐考古人員:揭開考古田野「專案經理」的神秘面紗
「發掘現場常駐考古人員」這個職位在法規中有明確要求,其角色近似於建築界的工地主任或高科技產業的專案經理(PM)。他們是現場的指揮官、資源的調度者、更是危機的處理者,負責確保考古計畫從無到有、從現場到報告,每一個環節都順利推進。本文將由崇古文資的專業視角,深入解析此一關鍵職務的法定職責、工作內涵與必備能力,揭開考古工作科學化管理的神秘面紗。
【2025最新版】考古遺址發掘資格怎麼取得?依據文資法規定的申請條件總整理
在台灣,想從事考古遺址發掘工作,不僅需要學術背景,更須具備實務經驗與發掘報告成果。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想要成為具備「考古遺址發掘資格」的專業人員,必須符合特定條件。本文將整理學歷、實務要求、相關學系與申請考古遺址發掘注意事項,帶您一次了解。
考古遺址施工監看完整指南:流程、資格與執行重點一次搞懂
在臺灣進行任何大型工程計畫時,如果位於考古遺址或其周邊地區,依法必須啟動「考古遺址施工監看」程序。這項制度並非單純監視施工過程,而是文化資產保護的前線防線,確保台灣這片土地上數萬年來累積的文化智慧不因現代開發而付諸東流。本文將深入解析什麼是施工監看、何時啟動、如何申請及執行人員的專業資格,並分享執行考古監看的實務眉角、解答常見疑問。
考古重要現象如何處理?從現場發現到系統性發掘的實踐
在考古田野發掘的過程中,當我們於探坑的平面層發現某區域土質或土色明顯異於周圍(例如顏色轉為深褐、黑色,質地變得鬆軟,土壤性質由黏性轉為砂質,或該區域突現大量出土遺物),即可能代表出現了考古學上所稱的「現象」(Feature)…